“空地一体”智能监测体系挖出各类屋顶积水死角。(受访部门供图)
顺德积极发挥中医药特色疗法的作用。
党员志愿者投身环境清理当中。(顺宣供图)
医院治疗区安装纱窗防蚊。
7月8日,佛山市顺德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连日来,顺德区全力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积极做好防蚊灭蚊、环境消杀等相关工作。
作为由伊蚊(花斑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热以发热、皮疹、关节痛为典型症状,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但目前尚无特效药及疫苗,防蚊灭蚊成为防控的核心。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顺德区通过定点医院规范收治、中医药特色干预、基层多元防控、社会各界合力等举措,织密疫情防控网。
定点收治医院直击
近日,记者走进基孔肯雅热患者定点收治医院——顺德区第三人民医院(北滘医院)看到,医院西门门诊楼外为发热门诊,门诊楼内已开辟为专门留观区,桌上摆放着免费提供的凉茶、矿泉水等饮品。“检测结果出来前,患者可在此休息,我们提供早中晚三餐,确保基本需求。”医院后勤负责人称。
若患者确诊为基孔肯雅热,则需要进入住院病区治疗。治疗区病房窗户均加装细密纱窗,门口悬挂磁性纱门,每张病床上方支起白色蚊帐,公共区域墙角摆放着紫外线灭蚊灯。
该院呼吸内科与感染科主任万水春告诉记者,“发热、皮疹、关节痛,是感染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但有些患者可能是三个症状都有,也有可能只有其中两个,但目前所有患者均为轻症,没有出现重症的情况。”
中医药深度介入
“目前乐从、北滘、陈村三镇的基孔肯雅热患者中,中医药疗法使用率已超85%。”近日,顺德区卫生健康局中医药股股长袁岳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据了解,自疫情发生以来,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顺德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牵头组建的中医药专家组,已制定第二版治疗方案,覆盖急性期、恢复期,有内治、外治,纳入了中医药的内服、外敷、针灸等综合疗法。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治疗区,记者看到电梯口悬挂着驱蚊香囊,病房走廊每三到五米放置一个燃烧艾条的铁碗,空气中弥漫着草药清香。“我们用中药,包括藿香、佩兰、薄荷等中草药制成驱蚊的香囊,使用辟温邪、辟湿秽的中药,在全院进行使用,预防病毒的侵袭。”该院医护人员告诉记者。
在医院,记者看到了多款防治基孔肯雅热的中药,它们在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皮疹瘙痒方面疗效较好。“我们做了一些督导及情况收集,目前中医药的疗效,尤其是在缩短病程、减缓症状方面,较为明显。”袁岳告诉记者,运用中医药疗法,在治疗患者关节痛方面,病期可缩短1~2天,皮疹可缩短0.7~1.5天,发热可缩短半天时间。
在治疗基孔肯雅热患者方面,顺德的中医治疗方案已更新至2.0版本,并且还在根据治疗的实际情况,由下沉一线的专家进行不断优化、调整。“目前,在现代医学中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抗病毒药物以及相关疫苗。”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院长、顺德防控基孔肯雅热中医药专家组组长蓝海表示,在基孔肯雅热病例大规模出现的情况下,顺德以中药防控及相关干预为主,在治疗中体现中医药的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顺德中医药专家工作组总的运行机制是:分片包干、下沉一线、每日日报、省内联动。省里的专家团队已下沉到顺德,共同讨论治疗方案,并给予相关的指导,将省里与地方资源相结合,体现了快速全面的特点。
基层防蚊群像
●7月24日,顺德区贯彻落实省政府要求和市政府决策部署,动员号召全区区直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各级党组织,安排党员干部全员下沉一线,超过3300名党员干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龙江镇世埠社区推出“文明积分制”,村民主动清理房前积水、参与公共消杀可获积分,积极参与公共消杀志愿服务等;龙首股份社通过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常态化做好防疫工作,探索“村民防疫工作成效与股份分红”挂钩机制。
伦教街道将人居环境整治与疫情防控深度融合,牵头制定《村居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公约》,并于7月27日前推动辖区十个村居实现表决全覆盖。
●乐从镇综合行政执法队联动各村居组建闲置屋清理攻坚队和孳生地整治攻坚队,通过无人机航拍、立体化排查、重型机械清运的手段,聚焦闲置地、蕉林、楼顶等蚊媒孳生高风险区域开展专项治理。
科技防蚊场面
●顺德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通过“科技赋能+精准防控”模式,助力当地疫情防控工作专班精准防疫。
“科技力”如何融入防疫工作?据介绍,该局组建数据团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构建了疫情风险动态热力图。通过数字化,可以更直观地呈现当前顺德蚊媒传染病的整体态势。
而一些“黑科技”产品也被应用在疫情防控中,例如加强无人机智慧监测。
●容桂当地企业捐赠了三款仿生态蚊控系统,采用仿生学原理,通过模拟人体气息引诱雌蚊并物理灭杀,从源头切断蚊虫繁殖链。设备投放区域蚊虫密度可大幅降低,且零污染零毒害。据悉,设备已在试点应用,防蚊效果显著。
策划/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昕宇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名润、黄子宁、刘鹏飞(单独署名除外)